1。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WMO)确定了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就是要人们了解极地环境的变化和气象的关系,保护极地环境,利用气象资源,给全人类创造更好的生存空间。
过去几十年,极地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永久海冰减少,一些冰川和冻土融化,河流湖泊冰减少等,北极比南极更加明显。这些变化导致了严重的海洋生态变化,海洋哺乳动物需要的磷虾大量减少;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20世纪大约升高0.6℃,据世界气候变化政府间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指出:2100年以期,气温还要升高,海平面将升高9到88厘米,将给全球低地地区带来严重问题;极地是决定全球气候系统的原始因素,极地环境的变化引发的厄尔尼诺现象更加频繁,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现象出现,气象灾害频繁发生。
加强极地环境和气象的研究,已经成为世界科学家的研究内容。世界气象组织加强了极地气象观测,利用卫星、自动气象站、海冰上的浮标观测站对极地温度、湿度、风、海冰范围、海冰密度和其它参数进行观测,收集到大量数据,为极地科学考察、旅游、石油和天然气开发、空中和海上补给等活动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同时要求加强国际合作,加强极地变化的研究,这对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淄博市气象局 翟青厚)
2。气象小常识
天气预报 节目中的 “ 锋 ” : 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我们时常听到主持人播送: “ 未来受冷锋或暖锋影响 ” 这样的语句。那么 “ 锋 ” 是指什么呢 ?
锋是指两个不同气团之间的界面。不同的气团相遇时,不会混合在一起,通常较强的气团在较弱的气团之上或在其下方往前推移。
两种气团相遇会引起天气变化。当一股运动着的暖气团顶着一股冷空气向前时,便形成暖锋。起初,在高空只有一些细的卷云,后来加进了层状云。渐渐地云层变得愈来愈低。最后下起雨来。
当一股冷空气团顶着一股暖空气团向前时,便形成冷锋。运动着的冷锋把与它相遇的暖空气 “ 抬起来 ” 。暖空气冷凝,于是便形成了巨大的风暴云,大风骤起,大雨滂沱或者大雪纷飞。但这种天气持续时间较短。冷锋过后不久,天气就会变得晴朗而干燥,气温骤降。
降水量: 在日常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或电台广播的气象节目中经常听到降水量这个名词。其含义是什么呢?
从空中降下的雨、雪、冰雹等,气象学上统称为 “ 降水现象 ” 。一定时间内,降落到水平地面上,假定无渗漏,不流失,也不蒸发,累积起来的水的深度,称为降水量(以毫米为计算单位)。 6小时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6小时降水量;24小时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日降水量 …… 一年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年降水量。把一个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来,就称为这个地方的平均年雨量。例如,我市的平均年雨量是625 .8 毫米。
(淄博市气象局 董庆岳)
3。
天气预报不是“商量”出来的
中央电视台每晚 7时30分的天气预报是人们所熟悉和喜爱的节目。随着气象小姐、先生的指点,人们预知了各地的冷热阴晴。那么,你知道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首先是收集各种气象资料。每天各地气象台站在同一时间观测地面常规气象信息,如温度、气压、湿度、风向向速等,高空探测网也将对流层和平流层的变化信息传递过来,再加上气象卫星和天气雷达收集到的资料,它们一同被电传到北京国家气象中心,作为天气预报员制作预报的 “ 原材料 ” 。
其次,是制作天气图。人们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和符号把收到的同一时间各地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一张图上,这种图就叫天气图。天气图就好像医生给病人拍的X光片,它反映出各地天气情况。经过特殊训练的预报员对天气图进行分析研究,再结合一些卫星云图资料、雷达回波资料等,就可以初步了解天气系统的演变过程。
三是分析天气图。天气预报员通过分析天气图,运用一些气象学理论和预报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再结合我国天气、气候特征对天气形势进行分析。首先是作出天气形势预报,如24小时内是否会有降水,然后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具体天气预报,如降水的地点及多少。
四是用计算机进行数值天气预报。根据大气的实际情况,通过计算求解描写天气演变的方程组,预报未来天气,这种方法被称为数值天气预报。它已逐渐成为天气预报的基础。国家气象中心拥有全国最先进的巨型计算机,运用这种计算能力为每秒数千亿次的计算机,未来天气很快就被 “ 算 ” 出来。
五是进行天气会商。天气预报的方法很多,可谓 “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 。用这么多方法做出来的预报不可能完全一致。这就需要根据最新资料进行 “ 会诊 ” 。天气会商就是让各种意见充分发表,互相启发,达成一致,做出最后的天气预报结论。
最后,是制作电视节目。天气预报结论做出后,怎样让社会各界了解呢?在各级气象部门都有影视制作中心,每天准时完成天气预报节目的制作。预报结论被改写得通俗易懂后,由气象小姐、先生们向观众述说,同时还配有各种天气符号及生动的天气情况画面。这就是我们从电视上看到的天气预报节目了。
(淄博市气象局 董庆岳)
4。
世界气象日“极地气象:了解全球影响”
今年3月23日是第4 7个世界气象日,以“极地气象:了解全球影响”为气象日的主题,目的就是要加强人们对极地气象的了解,以及日益凸现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同时,保护极地环境的紧迫性和开展“国际极地年”活动的重要性,督促世界各国的政府机构和研究部门尽快找出导致南北两极冰层加速溶化的原因,分析评估其对整个地球生态的影响。
“极地气象”听起来离我们很遥远。但是,据世界气象组织新发表的《 2006全球气候状况》中认为极地冰层正在迅速溶化。2006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上世纪60—90年代间的平均气温上涨了0.5摄氏度左右,是有记录以来第6个温度最高的年份,许多地区和国家的气温在过去一年中都创下了历史新高。而海冰的覆盖面积在今年9月为590万平方公里,是25年前开始该项记录以来面积倒数第二小的年份。
极冰的变化不仅仅影响到南北两极的动植物和土著居民,也影响着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星球,保护极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极地地区是全球气候系统的冷源,赤道地区是全球气候系统的热源,两者遥相呼应,对全球的气候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监测南、北极冰原在融化,这将改变地球的生态系统,包括海洋及地表生物、气候、航运模式,甚至国防政策。另外据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北极地区冰雪覆盖面积的变化与北半球许多地区的降水有密切的关系。
提高全球对北极海冰、南极冰盖变化的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国际社会对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加强极地气象研究,对于人类的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淄博市气象局 叶丽娜)
5。
奇异的黑色闪电
摩亨约 -达罗原是古印度的一座城市,大约在公元前15世纪突然地从地球上消失了。几千年来,这一直是个谜。只有古印度《摩呵婆罗多》长篇叙事诗里提到了这件事:一个令人目眩的天雷和无烟的大火,紧接着是惊天动地的爆炸。
经过考古学家发掘后发现古城确是由一次大火和特大爆炸而毁灭的。从挖掘出来的人骨骼姿势可以看出,在灾难到来前,许多人还安闲的走在街道上。
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后说是由黑色闪电所引起的。原来,在大气中,由于阳光,宇宙射线和电场作用,会形成一种化学性能十分活泼的微粒。这种微粒又凝成一个又一个核,在电磁场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从而形成大小不等的球。这种物理化学构成物有 “ 冷 ” , “ 亮 ” 之分。所谓 “ 冷 ” 球,它没有光亮,也不放射能量,可以存在较长时间。
“ 冷 ” 球形状像只橄榄球,发暗,不透明,白天才能看到。科学家叫它为 “ 黑色闪电 ” 。
摩亨约 -达罗原的毁灭正是由半径30厘米的黑色闪电和1000多个化学发光构造造成的。
科学家认为,形成黑色闪电的大气条件同时也能产生大量的有毒空气,显然,古城的居民先是被这种有毒空气折磨了一阵,接着发生了猛烈的爆炸。古城就是这样被毁灭的。 (淄博市气象局 张秀青)
6。
气象条件在购房中的重要性
气象条件是组成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要素,其影响无所不在。气象条件及其变化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心理情绪,而且人类居住环境中气象条件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人们在购房时,考虑较多的是房子的价格、结构、质量等等,对房子周围的环境考虑却比较少,特别容易忽视 “ 看不见、摸不着 ” 的气象条件。其实,住房的气象条件与身体舒适与健康大有关系,即使住房金碧辉煌,不利于健康也不是理想的房子。健康住房除室内无污染外,首要条件是以下几个气象要素。
一、日照时间。目前大多数的商品房,光线条件都满足国家规定的 “ 冬日满窗日照时数不少于 1小时 ” 的标准。但从健康的角度考虑,冬日日照连续时数在 3小时或以上,有利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室内杀菌作用,减少疾病的发生。楼房之间的间距越大,或楼层越高,房子的可照时数就越多。
二、空气湿度。人们在购房(尤其是买底层房)时,要特别注意房子的地质地貌条件,对空气湿度有很大的影响。地势低洼、土质湿软的地方,可能终年湿度较大,雨季里墙壁、地板也容易潮湿,夏日里蚊虫必然较多。而地势较高、土质板硬的地方,则湿度相对偏小,即使住在一楼,一般也没有潮湿的感觉。考察房子周围的湿度状况,以春夏季或阴雨时节较适合,在秋高气爽或干燥的冬季,常常不容易觉察到湿度的差异。
三、最多风向。购房者都希望房子的通风条件较好,这样就比较看重房子的朝向。多数商品住宅楼的门窗都是南北朝向,这是根据我国属季风气候区这一气候特点设计的。但各地的 “ 最多风向 ” 还是有些差别的,楼房门窗的朝向,宜和当地的 “ 最多风向 ” 保持一致,这样通风条件才能达到最佳。所以购房者在买房之前,最好能向当地气象台站咨询一下本地的 “ 最多风向 ” 。
四、空气质量。不同的地理环境的空气质量是不同的。购房前应咨询一下环境保护部门,你所在的城市哪个位置空气质量最好或较好,你可选择该地区的住房。另外,楼层和朝向的环境条件也是有差别的。一般迎风面的空气质量好于背风面。据国外最近研究表明,从气流的角度考虑,低层好于高层。
(淄博市气象局 刘琴芳 韩国泳)
7。全球变暖会带来什么?
2007年2月2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大楼,由世界顶级的数百位气候学家以及来自113个政府的代表组成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IPCC)使用最激烈的语言发布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全球变暖已经开始,而且“极有可能”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并称无论人类怎样控制污染,全球变暖都将持续数百年。
在 2001年的报告中,这个小组(IPCC)称全球变暖“可能”是人类活动导致的,而这次报告则称这种可能性超过了90%。
无论全球变暖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还是由气候自然变率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全球变暖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变化呢?
最现实、最明显的变化是:随着全球气温上升,北极和南极的冰层逐步融化,海平面上升,海岸后退,世界上许多地势低洼的地区已被或将被侵蚀或淹没。
— 2001年11月,由于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告失败,不得不开始举国移民新西兰;
—印度尼西亚环境部长预测,在该国约 1.8万个岛屿中,约2000个岛屿将在30年内因气候变化而被海洋吞噬;
—地势较低的孟加拉国经常遭受水灾、飓风和旋风的袭扰。其环境部长说,如果关于海平面上升的预测是正确的,那么有 500万居民可能不得不离开家园;
—由于海平面上升可能淹没其家园,地势低洼的南太平洋国家要求其岛民为彻底迁移做准备;
—由于海平面上升,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海滨胜地正做好应对沙滩被侵蚀、海滨住宅被淹没的准备;
—海平面上升加上风暴变强很可能淹没世界上许多地势较低的地区,像吞噬美国新奥尔良的“卡特里娜”飓风那样的悲剧让一些科学家相信:更强大的风暴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保卫或重建这种危险地区也许是不可能的,或者说在经济上是不明智的。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英国、荷兰、意大利和美国等富国正重新估计其防卫计划 ,以确保其沿海地区在遭受风暴潮袭击时免受或少受损失。
全球变暖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根据本国气候状况,研究对策以应对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淄博市气象局 张启良)
8。
世界气象日早知道,专业气象贴近生活
2 007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为 “ 极地气象:了解全球影响 ” 。极冰的变化不仅仅影响到南北两极的动植物和土著居民,也影响着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星球 ,保护极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专业气象服务是依赖于基本气象业务的,针对特定对象的特殊气象服务。随着社会行业的多样化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日益复杂化,现在的天气预报的信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气象部门针对不同的行业对象进行专业化的气象服务。作为气象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的专业气象服务目前由国家气象局所属的各地专业气象台承担。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手机短信、 12121等专业气象服务正在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政府和群众及时掌握气象突变的可靠媒介,对人们的出行、一些涉外作业部门工作的安排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发挥好权威部门的信息作用,气象部门利用中国联通和移动的通信网络这一平台,开发了气象短信服务业务,及时地发布本地区的天气变化情况,为群众的生活与一些行业的工作安排提供直接的气象依据,更能为减防灾害争取时间。 (淄博市气象局 张兵)
9。暖冬的利与弊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形势下,我国气候变化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自 1984年以来的连续暖冬就证明了这一点。那么暖冬带给我们的生活究竟是利还是弊呢?
据有关专家分析认为,暖冬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有利也有弊。由于气温偏高,冬季供暖时有利于节约能源。据北京市健康教育所的信息表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受气温影响大。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心脏病这三类疾病的死亡人数都与气温有关,寒冷可以造成这三类疾病死亡人数的增加。因此,暖冬可以减少老年人上述疾病的发作和死亡人数。此外,暖冬有利于雪天里冰雪的融化,有利于交通运输及行人安全。有环保人士还认为,暖冬气候可以减少融雪剂的使用,有利环境保护。另外,暖冬有利于大棚蔬菜的长势,保障蔬菜的上市量,平抑菜价。
暖冬 “之利”让人喜上眉梢,但专家、学家谈起暖冬“之弊”,同样让人心忧。医学专家表示,由于暖冬的气温比常年偏高,这就使各种病菌、病毒活跃,病虫害容易滋生蔓延。如今年的暖冬(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造成全国大部分地区流感发生,许多医院呼吸科门诊量比入冬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冬季本来就是呼吸疾病高发季节,暖冬气候条件会使致病菌增多,空气中病原体增多,呼吸道感染几率自然增加。
(淄博市气象局 姜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