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request("mark")=1 or request("mark")="" then%>
现在位置>>自然景观

 水城旅游概况

    

    聊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①水资源丰富。中华母亲河——黄河在此蜿蜒百里,驰名中外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东昌湖面积近5平方千米,是中国长江以北最大的城内人工湖。境内流域面积在3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3条。城市建成区内湖、河水域面积多达13平方千米。聊城因水而兴盛,因水而繁荣。明清两代,因漕运发达,百业俱兴,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繁荣昌盛达400余年。20世纪末以来,对水资源的开发更加重视,使其更具经济价值和文化内涵。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经济繁荣,同时形成了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②众多的文物古迹。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刻石、寺庙、楼阁、园林、纪念地等500余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较负盛名的有光岳楼、山陕会馆、海源阁、景阳冈、鳌头矶、曹植墓等。所有文物古迹虽韵味不同,但各具特色,有的古建筑巍峨壮观、气势非凡,有的风格古朴典雅、独具匠心,有的工艺精湛、堪称国粹,有的遗址有待发掘等等,但都一致反映了聊城丰厚的文化底蕴,从不同角度记述了古城的历史文明。聊城还是《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等古典名著中的部分故事的发生地,书中描写的故事不少都能在这里找到相符的地理特征和现存的文化遗迹。③灿烂的人文景观。从古至今,境内文化发达,名人志士灿若星辰。战国时期一箭救万生的齐国高士鲁仲连,清朝名相傅以渐,明清两代就有举人328人,进士71人,状元3人。藏书富四海的杨以增,民国时期的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20世纪90年代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历史名人数不胜数,其德、其行,至今有着广泛影响,留下了诸多人文景观。④丰厚的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杂技、曲艺、戏剧、民间艺术等方面。聊城杂技是中国杂技的重要源头和摇篮,是著名的“杂技马戏之乡”。曲艺传衍已久,八角鼓、木板大鼓、三弦大鼓、山东坠子、四根弦等已流传数百年。民间工艺主要有装裱、泥塑、木板年画和雕刻葫芦,书法、绘画艺术也蔚然成风,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传统文化为旅游拓展了广阔的领域,使旅游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⑤独特的城市风貌。聊城不仅是一座千年古城,而且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一体”的城市格局,景观独特,秀美异常。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方面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使这座古城更具有了新时代的青春魅力,吸引着无数观光的游客。

 

·相关内容1
·相关内容2
·相关内容3
短信推荐【山东兴农网】
<% end if %> <%if request("mark")=2 then%>
现在位置>>光岳楼

光岳楼

    光岳楼位于聊城旧城中央,其主体结构建于1374年(明洪武七年),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过渡的代表建筑,系我国现存明代楼阁中最大的一座。它在形式上承袭了宋元楼阁遗制,在结构上继承了唐宋传统。光岳楼由楼基和主楼两部分组成,总高33米。楼基为砖石砌成的方形高台,占地面积 1236平方米,边长34.5米,向上渐有收分,垂直高度9米,由交叉相通的4个半圆拱门和直通主楼的50多级台阶组成。主楼为木结构,4层5间,歇山十字脊顶,四面斗拱飞檐,且有回廊相通。全楼有112个台阶、192根金柱、200余斗拱。楼内匾、联、题、刻琳琅满目,块块题咏刻石精工镶嵌,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笔‘神光钟瑛’碑,乾隆帝诗刻,清状元傅以渐、邓钟岳手迹,郭沫若、丰子恺匾额、楹联至为珍贵。1956年,该楼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内容1
·相关内容2
·相关内容3
短信推荐【山东兴农网】

 

现在位置>>光岳楼
<% end if %> <%if request("mark")=3 then%>

狮子楼

狮子楼坐落在阳谷县城十字街首,始建于北宋景佑三年,涉及《水浒传》、《金瓶梅》两部古典文学奇书。此楼坐西朝东,主楼为全木结构,红柱灰瓦,雕梁画栋,飞角翅檐,古朴典雅。它美名远播,为一地之胜,名人雅士纷纷来访,并为之赋诗作画。著名书法家万里云曾书题:“狮子楼前气势宏,惩奸除暴显神风,游人临时心犹壮,遥想当年勇武松”。关于狮子楼的来历,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宋仁宗年间,阳谷县人口兴旺,买卖繁荣,店铺林立,在阳谷城西街隅首上,有一中药铺,掌柜的叫赵润春,膝下无儿,只有一女名为秀姑,父女经营药铺,童叟无欺买卖昌顺。当地恶霸西门庆看上秀姑秀色,派人杀害了赵润春,霸占了药铺和秀姑。成亲之夜,秀姑为报杀父之仇,灌醉西门庆,关在屋里,点火烧屋,然后自杀了,可是西门庆未被烧死,而西花园鸳鸯阁化为灰烬。为镇邪压惊西门庆听从风水先生建议,盖起了狮子楼,楼前雕刻了一对红眼披鬓、呲牙咧嘴的石狮子。后来武松为兄报仇在此斗杀西门庆,遂使狮子楼名扬四海尽人皆知。为深化狮子楼的旅游特色,阳谷县旅游局将在狮子楼附近开发出面积约25000平方米的旅游区,拟建西门庆五大店铺、七进庭院、县衙、古戏楼、银匠店、武大故居、王婆茶馆、狮子楼酒店、紫石街和停车场等,可提供吃、住、行、游、娱、购一条龙服务。届时,狮子楼将成为一处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高标准综合服务能力的旅游景区。狮子楼地处县城中心,交通便利,服务配套。景区内主要土特产有阿胶、景阳冈系列酒、大枣、木雕,名吃有武大郎烧饼、烧牛肉、驴肉、瓜达等。
  


·相关内容1
·相关内容2
·相关内容3
短信推荐【山东兴农网】

<% end if %> <%if request("mark")=4 then%>

现在位置>>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 古建筑群。位于东昌府区东关双街古京杭运河西岸。座西朝东,沿中轴线对称排列。是山西、陕西商人为作“祀神明而联桑梓”集资合建的一座神庙与会馆结合的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以后逐年扩修,至嘉庆十四年(1809),方具今之规模,共耗银60465.69两。会馆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占地面积3311平方米。整个建筑由山门、戏楼、夹楼、钟鼓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南北大殿、春秋阁等组成。
         
    

 

 

 

 

山门 为三间牌坊式门楼,顶部呈歇山式,下用4根木质方柱和4根木质圆柱支撑。外墙中木质方柱下,均为造型活泼的石雕麒麟和狮子作为柱基。八柱之上有6层如意斗拱承托着,金碧辉煌的琉璃瓦项,显得巍巍壮观,富丽堂皇。牌坊下辟一正门和两个侧门,皆为木质朱门。每扇门上都铺以铁箍和圆钉,门框均为石作。正门高3米,宽2.3米,上有宽2米、高0.8米石匾一方,楷书阳刻“山陕会馆”四字,笔力遒劲,镌刻精细。正门门框中间雕刻凤凰麒麟,两侧刻飞鹤彩云。正门和侧门中间的木柱上有阳刻楹联一副,上联“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下联“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至人”。对联意在歌颂关羽,但也正好体现了会馆即是关帝庙的宗旨。左右侧门高2米,宽1米,门上各有一方石匾,左曰“履中”,右曰“蹈和”。侧门门框上雕刻有香炉、宝鼎、剑、棋、书、画、彩云、蝙蝠等。山门额枋上饰木刻透雕,中刻大象,左刻狮子,右刻骆驼,另刻有山水、瀑布、松树、人物等。山门4根木柱下均为石雕麒麟柱础。山门左右各有一折壁,上嵌石刻对联一副,左曰“精忠贯曰”,右曰“大义参天”。在山门外左右两侧各有一座正方形的石墩,为插旗杆用。
    戏楼 座东面西,与大殿对峙。戏楼后山墙中央有一条从戏台下穿过通往庭院的甬道,宽2.16米,高12.12米,入口处为砖雕垂花门罩。罩上方有石刻匾额“岑楼凝霞”四字。甬道左右各有一个石刻照壁,左刻丹顶鹤与苍松,右刻梅花鹿及花草,均高2.08米,宽1.15米。照壁下有精致的石刻插屏架,上有细腻的砖刻垂花壁罩,上饰琉璃制黄牡丹、绿麒麟和万年青等。山门与戏楼之间,有连接二者的遮雨过楼,顶部为单檐硬山式。戏楼为二重檐两层台楼,结顶正脊为歇山式,又于左右各出歇山,成十翼角,房面覆绿黄两色琉璃瓦。戏台呈正方形平面,台高2.3米,前台宽9.6米,深5米,后台宽8.6米,深3米。戏台正面开3间台口,檐下有5块透雕木质额枋,中间为“福禄寿”三星故事,两边为飞龙、花卉和人物等。4根檐柱均为石雕楹联。内联楷书阳文“宫商翕奏,赏心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扮演成文,快意在坦道骏马,高帆顺风”,外联楷书阴刻“结五万春花,奏雅宣和,无戾风骚称杰构;谱大千秋色,镂金错彩,有裨世教即奇观”。戏台里侧,有迎屏将前台与后台隔开。屏上绘有4幅大型花卉,左右木柱上刻有阳文楹联:“响遏行云,一曲笙簧欣乐利;歌翻白雪,八方舞蹈荷升平”。屏上方悬挂着木刻匾额“云霞绚采”。戏台的前台两侧为八字形折壁,折壁上各镶有高1.8米、宽0.5米的石刻工笔图画。左为“海市蜃楼”,右为“天台胜景”。戏台藻井,彩绘着团鹤祥云,似寓有福比天高之意。其精工细作的复台结构较为罕见,不仅可以与北京颐和园中的德和大戏台相媲美,还可以和故宫的淑芳斋戏台争高低。
    夹楼 位于戏楼两侧,与戏楼连为一体,为二层3间单檐建筑。中间1间屋顶高起,下有拱门内外通行。东向门上各有石雕匾额1方,左为“对岳”,右为“望海”。两侧小间的2楼都开有东向圆窗。这里原为戏楼演戏时演员们的化妆室和休息室。至今在其墙上还可以看到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到民国八年(1919),山西、山东各地的戏曲班社和教育部的易俗社,各个时期的演员们所写下的对“戏东”、“班社主”不满的诗句以及京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剧种的120多个传统剧目,对于研究中国的戏剧史,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钟鼓楼 钟楼、鼓楼南北对称,分列于夹楼外侧。均为筑于砖石方台之上的单间二层重檐歇山十字脊式建筑。二层各有12根檐柱承托着第一层屋檐。一层楼门西向。左为“钟楼”,二层楼门南向,门楣上有石刻“振聋”横额一方,两侧石柱上阴刻楹联一幅:“其声大而远,厥竟深且长。”右为“鼓楼”,二层楼门北向。门楣上有石刻“警聩”横额一方,两侧石柱上阴刻楹联一幅:“当知听思聪,岂可耳无闻”。钟、鼓楼下各有一小院,院内翠竹茂密,院墙上有一圆形月门通往庭院。(可在此配钟鼓楼黑白照一幅)
    庭院 东西深23米,南北宽33米,中央有一条平直的石板路,路两边各有一株百年古槐,浓荫如盖。庭院正面的大殿台阶下,有一对高大雄健的石狮,由狮身、须弥座、底座3部分组成,通高3.25米。底座四面雕刻佛教八大法宝,前为剑、杵;左为伞、塔;右为铃、笆;后为印、铂,用以驱妖避邪。须弥座上部刻花瓶、鹿、小瓜、石榴,取其平平安安、福禄绵绵、甜甜美美、多子多孙之意。下部前为牡丹、左为荷花、右为梅花、后为菊花,意为四季吉祥。这对石狮,左面脚踩绣球者为雄狮,右面脚踏幼狮者为雌狮。据记载,这对石狮从山西选料精凿细刻而成,耗银633两。
    看楼、碑亭 看楼位于庭院南北两侧,各面阔5间,上下2层,楼长16.5米,深5米,房面为灰瓦卷棚顶,为看戏、饮茶、谈生意的场所。看楼上首是碑亭,各为3开间,正面敞开,筒瓦歇山顶,飞檐则高出看楼和大殿房面。额枋上下较宽,各绘有日出、龙虎、瓜果和人物图案。每一碑亭各竖有石碑4幢,壁碑2块。立碑通高均为6.2米,宽1.2米。上为盘龙碑幅,下为趺龟做碑座,碑文内容详细记载了山陕会馆历年维修建设情况,碑阴还刻有各商号名称及其捐银数量。南碑亭西首内壁上,还立有清乾隆所刻地契碑一块,详细记述了山陕会馆置买园地阔步数目、四至、买价及刻石立碑之因,是研究晋商经营思想的重要文献。
    大殿 会馆的中心建筑,由献殿和复殿前后组成复殿式结构,檐部有天沟相接。献殿与复殿又各分为正殿和南北配殿,前后左右共6殿,均面阔3间。殿与殿之间的山墙皆分立。正殿房面高于南北配殿。献殿为卷棚顶,复殿为悬山项。正殿房面覆绿色琉璃瓦,前后房面中央各镶嵌有菱形状黄、绿琉璃瓦。南北配殿覆灰筒瓦。正殿亦称关帝大殿,殿前有方形石柱4根,石柱下为垂幔琴腿式石雕柱础。石柱正面刻有歌颂关羽的楹联,内柱为行楷阳文:“伟烈壮古今,浩气丹心,汉代一时真君子;至诚参天地,英文雄武,晋国千秋大丈夫。”外联为行楷阴文:“非必杀身成仁,问我辈谁全节义;漫说通经致用,笑书生空读春秋。”4根檐柱上方,镶有3块木质透雕额枋,中间1块刻有老子和八仙人物。左边刻有“神仙传”故事,右边刻有“行孝图”,为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中的几个故事,自左向右依次为:《哭竹生笋》、《扇枕温衾》、《怀右遗亲》、《为母埋儿》、《闻雷泣墓》、《恣蚊饱血》、《卧冰求鲤》。额枋的上方,还绘有6幅《西游记》故事工笔画及木雕牡丹花12朵为装饰。檐廊正中,悬有木质阳文匾额“大义参天”4字。正殿献殿内原为摆放供品,聚会议事的处所。殿之梁檩均通体彩绘,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有人物故事画18幅。殿内正上方悬“富国裕民”木质匾额。献殿后面为过廊,并与南北配殿中献殿后面的过廊相通。廊西头山墙上各有角门通往南北跨院,门外侧各有石刻横匾一方,南曰:“南极”,北曰:“北拱”。过廊后面是复殿,殿中偏后部有一暖阁,阁前供有关圣帝君、关平和周仓3尊雕像。关圣帝君神像高3米,身穿刺绣衮龙袍,鎏金冠旒,威丽端正,俨然帝王象。复殿后仍有檐廊,廊下有木质圆柱4根,柱下皆以精致的石雕为柱础。檐柱上方镶有3块木质透雕额枋,中间刻人物、牡丹,南北两侧刻有飞龙、麒麟等。檐廊的迎风板上,两侧还镶有“道续尼山”和“义秉麟经”匾。进一步体现了关帝庙中所信奉的是地道的儒家正统思想。南配殿位于正殿的南面,亦称文昌火神殿,是当年众商们祭祀文昌火神的处所。设置同正殿相同,即前为献殿,后为复殿。献殿前廊,有以石雕的麒麟、大象作柱础的石雕檐柱4根,其侧面分别刻有仙鹤祥云的花卉图案,正面刻有楹联。内柱上刻有阳文颂 “气本似珠,看午夜光分奎辟;功原济水,居离官位按丙丁。”外柱上刻有阴文 “位南天以居尊,神焰荧荧临斗柄;邻北极而宰化,星精朗朗俯魁垣。”檐柱上方镶有3块木质额枋,中间一块刻有首尾相接、神态各异的7只芦雁和菊花,两侧的2块各分别刻有梅花、荷 花、瓶、大香炉和茶壶。檐廊的正中悬有木质阳文匾额“风时浪恬”一方。献殿后面的复殿内供有文神和火神王灵官,殿正门上方悬“天开文运”木质匾额。北配殿位于正殿的北面,亦称“财神殿”,与文昌火神殿南北对应,是当年众商们祈祷发财的地方,也分为献殿和复殿。献殿的前廊有以石雕的麒麟、大象为柱础的石雕檐柱4根,柱的侧面、背面分别刻有花卉图案,正面刻有楹联,内柱上刻有阴文“德北阜财,萃万国物化天宝;行以利涉,庆一时海晏河清。”外柱上刻阳文颂“财神”:“位津要而掌财源,万里腰缠毕至;感钱神以成砥柱,千秋宝载无虞。”檐柱上方镶有3块木雕额枋,中间一块刻有6只飞雁和一座城堡,两侧分别刻有鼎、花瓶、香炉和石盒。檐廊正中悬有木质阳文匾额“功司利济”一方。献殿后面的复殿内供有财神赵公明和水神金龙四大王谢绪神像,殿正门上方悬“万世永赖”木质匾额。
    春秋阁 为会馆最后面、最高大的殿宇。面阔3间,上下2层,单檐歇山,灰筒瓦顶,斗拱抬梁式结构。阁前廊有4根木质檐柱,前廊额枋均为木刻透雕,雕饰人物和牡丹、金瓜、花卉等。阁左右各附设一座望楼,上下各一间,两望楼券门上各有扇形匾额一方,南曰“接步”,北曰“登阶”。春秋阁过去也是供奉“关帝”的处所。一楼内原有大幅关羽画像,二楼原有关羽生平故事木雕连环人物群像,现已失存。目前,二楼西墙上仍保留着关羽全身阴线雕石刻一方。楼上中间的脊檩上有两行朱墨字“大清嘉庆八年癸亥(1804)九月壬辰补建春秋阁3间,于十一日卯时上梁大吉。信士:山陕众商閤会等同心沐手谨志。”从中可知此楼阁是在会馆创建后60年兴建的。春秋阁两侧,为南北两侧的游廊,各面阔3间,进深一间,灰瓦盖顶并与望楼和正殿相接,形成一个紧凑的四合院落。两游廊南北两侧为南北跨院。两院之间,并于南北两厢游廊的东首各有小门相通。南跨院现存硬山瓦房3间。北跨院现有南屋3间、小北屋2间、小西佛亭3间,坐东朝西后门一间,均灰瓦盖顶,前出廊檐。


    山陕会馆建成后,历史上先后进行过8次扩建和维修。据现存16通碑碣中记载,其中第4次维修从嘉庆八年(1803)到嘉庆十四年(1809),历时7载,用银49643.43两。第5次维修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用银18028.78两。维修所用木材多来自陕西终南山,工匠多来自山西汾阳府,建筑风格尽量体现其地方特色。其建成后百余年间,每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演戏以娱神。
    山陕会馆是历史上聊城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见证。它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融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体。整个建筑布局紧凑,错落有致,连接得体,装饰华丽,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它的石雕、木雕、砖雕和绘画工艺更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品,对于研究中国的古代建筑史、商贸史、戏剧史、运河文化史、书法、绘画、雕刻艺术史以及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产生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和重大意义。1977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短信推荐【山东兴农网】

<% end if %> <%if request("mark")=5 then%>  

 现在位置>>景阳岗
景阳岗

   景阳岗位于阳谷县张秋镇景阳岗村东100米。 因小说中“景阳岗武松打虎”的故事而驰名国内外。据阳谷县志记,当年这里岗阜起伏, 草密林茂,人烟稀少,野兽出没。今日的景阳岗已成一片沙岗,周围炊烟袅袅。沙岗顶部正中,建有一座民族形式的庙宇,俗称“武松庙”,据传始建于明代中期,后被毁。现存古庙为1958年修建。庙前方有一幢刻有“景阳岗”三个大字的石碑,系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舒同所题。庙东二、三百米处,有一刻有“武松打虎处”的墨玉色石碑。1973年以来,经省考古队多次试掘,认定景阳岗为“龙山文化”遗址。 该遗址现分为南北2岗,中间是一条公路。南岗东西长86米、南北宽75米,面积约6450平方米。北岗东西长24米、南北宽47米,面积约1128平方米,岗顶较平,高出四周地面约4米。遗址文化内涵较为丰富。 从断崖观察,北岗文化层厚约2.5 米,南岗约2米,还暴露有灰坑。从采集的标本看,以泥质陶为主,夹沙陶次之;陶色以灰陶为主, 其次为黑陶、红陶。纹饰有绳纹、篮纹、方格 纹、弦纹,叶脉纹等。可识器形有鼎、瓮、器 盖等,还采集有石镞、石凿、骨凿。1978 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内容1
·相关内容2
·相关内容3
短信推荐】 【山东兴农网

 

现在位置>>东昌湖

 东昌湖

       

       东昌湖,环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初现于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逐代开阔, 水域4.2平方公里,引黄河水为源,常年不涸。驰名中外的京杭大运河穿湖而过,城河湖一体,托出江北独特的水城风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聊斋中的《胭脂》篇,即取材于东昌湖。改革开放以来,聊城市委市政府把开发建设东昌湖风景名胜区,发展以东昌湖为基地的聊城旅游业作为富民兴聊的一项重要措施。整治了湖岸,兴建了江北水寨、沙滩浴场、游乐园、七星平台等游乐场所十余处,添置旅游艇画舫等百余只。新建成的湖滨公园,占地一千余亩,依城临湖,气势恢宏,湖光园色,无限风光,其间遍植珍奇花木,山丘小溪错落有致,名桥荟萃,雕塑争俏。孔繁森纪念馆、范筑先纪念馆、光岳楼、山陕会馆、海源阁、傅斯年陈列馆等文物古迹,散布湖畔,灿若繁星。水产品主要有鲤、鲢、鲫、鲂、大湖虾等,东昌湖盛产的中华鳖、大银鱼等珍品有享盛誉。1989年,在东昌湖设立了“中国钓鱼协会聊城垂钓基地”。适宜的气候,优越的环境,独特的风光,丰富的文化积淀,科学的开发利用,市东昌湖成为我国一个格调奇特的风景名胜区。

 
·相关内容1
·相关内容2
·相关内容3

现在位置>>舍利宝塔

 

  舍利宝塔

 

舍利宝塔 俗称临清砖塔。位于临清市城西北2千米卫河东岸。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原有永寿寺,规模显巨,殿宇恢宏。清乾隆五十年(1785)张度纂《临清州志》载:“州人大司空柳佐起建‘舍利宝塔’,九级,九年乃成。”塔为砖木结构。塔高61米,8面9级,每面长4.9米。塔座为条石砌基,底座围长39.2米,自底至密檐高约5.3米,密檐宽1.55米。底层设门向南,门楣石额刻有“舍利宝塔”4字,为明进士按察使、郡人王成德所题。左落款为:“大明万历癸丑岁仲秋吉日”。塔身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自第二层向上,每层8面设门,4明4暗,均等对称,十分美观。每层每面有“阿弥陀佛”4个陶质字,全塔共计216套“阿弥陀佛”,独具匠心。每层檐下有陶质花纹斗拱,每层转角柱下以莲花承托,各角均有雕花木椽挑出,上系铜钟。塔内有通天柱为中轴,壁有螺旋式转梯,每层90度可达一层。依次上至第九层。从第二层到第九层的大砖上都有确切年号,自下而上记有万历三十六年、三十八年、三十九年、四十年、四十五年、四十六年造,并镌刻有烧砖窑户和作头。各层壁内嵌刻石,镌记有建塔经过、筹资情况和捐资人姓名、住址等。第三层内壁有《修建观世音菩萨疏》石刻,落款年代为万历三十九年(1611)岁次辛亥仲冬望曰;第6层内壁匾额上镌刻有“秀聚中天”,下落款为汪道济题。东西两窗楣额上镌刻“东兴岱岳”、“西引太行”的题字,壁内嵌有刻石为“舍利塔第六层经造”,文中载:“信官汪道济捐资独立完工……。”塔刹呈盔形,为省内罕见。整个建筑巍峨壮观,风格浑厚大方,为临清繁荣的见证。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内容1
·相关内容2
·相关内容3
短信推荐【山东兴农网】
<% end if %> <%if request("mark")=8 then%>

现在位置>>曹植墓
曹植墓

 

    曹植墓 古墓葬。位于东阿县鱼山西麓,坐东朝西。建于魏太和七年(233)。    曹植墓依山营穴,封土为冢。南临鱼山八景之一的“星落陨石”,北傍曹植读书之地羊茂平台。墓顶悬崖峭壁,灌木葱郁。1700余年来,古墓沧桑,历经磨难。据记载,早年:“兆茔崩沦,茂响英声,远而不绝。”隋建《曹植墓神道碑铭》载:北齐皇建年间,曹植的第十一世孙曹永洛奏请孝昭帝恩准,在鱼山“复兴灵庙”、“雕镂真容”。又据《东阿县志·古迹志》载:“元时以王为东阿城隍,后令宫钦改正其讹,别祠王于邑城。其后城迁祠废。明隆庆间,县令田乐建祠于墓下,有屋三楹,未设庙貌”。因经年久远,古建筑均已湮没不彰,目前只剩几幢古碑。古碑中隋开皇十三年(593)所立的神道碑甚为珍贵。该碑高2.57米,宽1.03米,厚0.21米。碑顶呈半圆形,石料较粗,为灰白色岩石质,有额无题字,但龛中,粗镂造像,因年代久远,造像面容已毁,只剩残迹。额背浅雕盘龙,尚清晰可辨。碑文22行,每行42字、43字不等,共931字,漫漶脱落57字,现存874字。此碑早年曾湮没在大清河(今黄河)中,到清代始捞出,还置于墓前,并建碑楼保护。另外还有2方石刻也较为珍贵。其一是明传碑,字迹剥蚀严重,仅能辨认碑冠“魏陈思王传碑”6个小篆体大字标题。另一方是大明弘治八年山东按察司洽阳九皋子用章草狂书的一首七律诗,诗曰:“人才三国数谁良,子建于曹独有光。七步诗成名盖世,千年冢陷骨闻香。鱼山西麓斜阳老,胶水东阿衰草荒。今日我来寻掩处,精灵安妥花傍徨。”墓前现还存有清代题诗碑和民国时期墓碑一幢,保存良好。
1951年6月,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墓室砖结构,墓壁采用三横一竖砌法。墓壁及顶部均抹一层厚约0.5厘米的石灰面。平面呈“中”字形,由外甬道、前室、后室3部分组成。甬通与前室、前室与后室之间各有1道门。墓全长11.40米,前室最宽为4.35米。甬道长2.20米,宽1.47米,高2.24米,券顶、甬道口用砖平砌封堵。外门道深1.45米,宽0.20米,高1.41米,作为顺砖墙缝横砌封门墙之用。前室呈方形,边长4.35米,高4.80米,大跨度拱券顶。后门道深1.20米,宽1.65米,高1.96米,位于前室后壁偏北部,券顶,两壁中部偏西处砌有宽0.20米、高1.67米的凹槽,亦砌入顺砖错缝横砌的封门墙。后室长2.20米,宽1.78米,高3.31米,券顶坍塌,无后壁。棺木放置于前室中部,已腐朽,从廊迹上观察,应为单棺。棺内铺垫3层,下层为厚约3厘米的木炭灰。中层为豆粒大的朱砂,上层为剪成日、月、星形的云母片。尸体安置在云母片上,已腐朽,仅存部分骨骼。随葬器物共有陶、铜、石器等132件,除玛瑙坠珠和3件玉璜放置于道封门墙内侧外,余均放置于棺木两侧。1977年3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又在该墓室前门道高约3米处的墓壁发现一刻铭砖。该砖为墓砖,3面刻有铭文,曰:“太和七年三月一日壬戌朔十五日丙午兖州刺史侯昶遣士朱周等二百人作毕陈王陵各赐休二百日别督郎中王纳主者司徒从掾位张顺”。“太和”为魏明帝曹睿的年号,“陈王”为曹植生前最后封爵。墓葬发掘后,甬道、外门道和主墓室由于长期暴露,1978年9月28日,4.35米见方的主墓室及2.2米长的墓道自然坍塌。为保护国家珍贵历史文化遗产,1981年,山东省文物局拨专款修建了墓基围墙,翻修了隋碑楼。1986年,国家又拨专款对曹植墓进行维修,使濒于毁弃的曹植墓,恢复其历史本来面目。1993年,东阿县人民政府对曹植墓周围环境进行了拆迁改造,建起了1.2万多平方米的陵园,修建了陵门,改修了隋碑楼,增建了曹植纪念馆等。1996年11月由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内容1
·相关内容2
·相关内容3
短信推荐【山东兴农网】
<% end if %>
 

 

山东兴农网聊城站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